时间:2018-12-17 浏览:4812次
ISO31000:2009《风险管理-原则与指南》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9年11月15日发布,开启了人类标准化风险管理的新起点。虽然目前在中国没有推出正式版本,在中国企业管理界推广应用也较少,但其对风险、风险评估、风险管理与应对等的诠释及原则性指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。
1. 风险管理原则、框架、过程之间的关系
标准中给出了风险管理原则、总体框架及风险管理过程,三者之间的关系,这也是ISO31000标准的核心构成与核心思路。
2. “风险”的最新定义与内涵
ISO31000对“风险”一词的最新定义,赋予了“风险”丰富的且不同以往的内涵,诞生了一个全新的“风险观”。
(1)风险的未来属性:风险直接与未来有关,谈论风险就是谈论未来,发现风险就是发现未来,面对风险就是面对未来,应对风险就是应对未来,赢得风险就是赢得未来。
(2)风险的两重性:标准中赋予了风险中性特性,既具有威胁,也具有机会,纠正了以往偏向负面的风险内涵。
(3)风险的不确定性:不确定性是风险一词的内核,管理风险即使管理不确定性,所以风险管理更关注未来,必须识别和管理不确定性,以期改变它对目标的影响。
(4)风险的事件性:由于风险的未来属性,与风险相关的事件一定是“潜在事件”,是今天没有发生的,可能在未来某一时间点发生的事件。
(5)风险的二维表示:风险的评价通过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果两个维度表示,而且,要完成一个风险的表示,需要对这两个维度进行赋值,确定它们的数值标准(可以定量也可以半定量),这便是风险准则中最为核心的内容。
(6)风险的信息性: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缺乏信息,如果有了对潜在事件、后果、可能性的足够信息,就可以实现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,变“不确定性”为“确定性”。
3. 风险管理的框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
ISO31000中给出了管理风险框架设计的七个主要内容,即了解组织及其环境、建立风险管理方针、责任、整合入组织过程、资源、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、建立外部沟通和报告机制。同时,对授权与承诺、管理风险框架、实施风险管理、监测与评审、持续改进等内容之间的循环关系进行了诠释。
4. 风险管理过程
标准中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了阐述,其主循环流程由“建立环境→ 风险评估 → 风险应对 →监测与评审”构成,其中,风险评估又分为风险识别、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三个阶段,监测与评审不仅是循环流程中的一个子过程,还需要嵌入“建立环境、风险评估、风险应对“三个子过程,同时,这三个子过程还要嵌入到沟通与咨询、监测与评审两个子过程中。
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特别强调建立环境(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)阶段的重要性,每个循环的起点都是建立环境,终点是监测与评审,其结果还应对风险管理框架的评审提供输出。
5. 记录风险管理过程
标准中特别提出风险管理活动应可追溯,与所有过程一样,在风险管理进程中,记录相关过程信息,便于风险管理活动的追溯。同时,创建、保留、维护记录是要有资源投入的,应考虑到记录的成本与记录效果之间的关系,在一定的记录成本下,发挥记录的最大作用。